| 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 教育互动 | 教育前线 | 考试资讯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jy898教育网 >> 教育互动 >> 正文

  没有公告

  新传播范式:助力黄河文化走进人心、走向未来           ★★★ 【字体:  
新传播范式:助力黄河文化走进人心、走向未来
作者:佚名    教育互动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2/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这条大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而出,流经九省区,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而由此所形成的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便成为今天摆在炎黄子孙面前的时代命题。显然要想在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传统的时代命题上实现表达范式上的创新是极为困难的:一是这个题材的很多知识掌故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化元素,挖掘新意讲好故事的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已经有了极为优秀的同一题材的一众节目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丰碑高高地矗立在文化舞台之上,想要超越它们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看完山东卫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后的第一感觉是,它居然做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与青春气质交融的全新文化表达对于艺术高度的超越。

  那么,《黄河文化大会》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呢?显然,一流的经典是很难描绘其价值和意义的“上限”的,它的标版意义和价值可能需要从很多角度和层面上加以体会和诠释。我们所能做的是把握和分析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着眼点”和“着手处”。我认为,作为一个具有标板意义的经典,它至少具有这样三点创新与探索:

  在传统时代,用户能够通过比较理性的方式认知一个传播产品的内容,但是在当今的体验时代,用户体验的过程中更多是瞬时的,当下的感受,往往通过更为感性的方式来评判产品,更在意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方式,也要求传媒机构在传播产品的设计包括传播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体验。乔纳森·特纳认为,情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可生成对广义社会与文化的承诺。换句话说,情感机制成为理解跨越时代、跨越阶层的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传播理论中经常提到一个叫“共情”的美学概念,是指人类真实心灵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过程的现象。《黄河文化大会》用“情”包装节目的叙事,隐含传统文化的逻辑性,既考虑今天受众的情感需求,又保证对中华文化的建构与承载,以情感唤起的方式引发观众共鸣。

  以《黄河文化大会》为例,它是首次以综艺节目方式对黄河文化进行整体巡礼。节目在立意高的同时,聚焦在用情用力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沿黄九省的黄河文化、黄河故事、黄河人物,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从蓝田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黄河石刻、壁画等艺术文物到戏曲、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毛乌素沙漠治理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魅力。既要全面展示黄河流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展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观众甚至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历史时刻在人们心理上激起的震撼和体验感,这种体验过程中单纯而强烈的情感力量在当下往往比现象背后复杂多维的社会现实更富有传播的魔力。

  传播产品与用户的情感联系切入点一般有四个方面:理念传递、自我表达、体验承载和情感寄托。对于《黄河文化大会》设计者而言,节目的设计理念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因素,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是本能。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想法与情感渴望进行表达,特别是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文化下,人们渴望在不同的观点中寻求共鸣与思想上的碰撞,也因此,《黄河文化大会》设计中提供了用户自我表达的场所,并且帮助他们找寻情感上的寄托,使他们获得归属感,找到对话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与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节目营造的情感共振平台所形成的辐射力使自然状态中人们的生活,天地、风景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的比较,让人们找到彼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互联网的发展将整个社会微粒化、结构化,社会整体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减弱,我们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边界更加宽阔、社会成员主体化程度更高、颗粒度更细的社会。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强化开放与协作的互联网思维、发挥媒介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对开创主旋律艺术创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如此,《黄河文化大会》以开放和协同为价值逻辑,打造“四全媒体”这一新传播形态,探索文化传播开放创作与协同生产的新创制范式。

  作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全新表述,“四全媒体” 不仅仅是对于媒体生产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其核心是形成新型舆论引导格局,即从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多个维度出发引导传播生态,放大网络连接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以底层力量助推理想传播效果的生成。它现着“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系统的自组织所强调的开放性、非线性以及动态协调等机制的实现,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因此,要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潮流,主流价值内容的生产传播必须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和资源。我们看到,为了给观众呈现更生动、更真挚、最具感染力的黄河文化的叙事,《黄河文化大会》在传播逻辑的编创机制上大胆创新:《黄河文化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共同播出。

  此外,节目从线索到创意、从文本到人物,其创作环节实际上是一场极具互联网特点的“全民共创”活动。节目精心选拔99位黄河文化爱好者参与答题挑战,参赛者们来自五行八业,既有来自各大名校的学霸级人物,也有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达人,亦有退伍侦察兵、民警等特殊职业者。节目同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程遂营等文化学者作为点评嘉宾,深入解读黄河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在传统的传播叙事中,结构是将情节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加以排列的外在形式。传播叙事结构中最常见的是线性结构。《黄河文化大会》创新模式在于,它以文化逻辑为主导,按照黄河文化的图谱进行叙述,内容环环相扣,通过竞赛程序的层层递进达到高潮,呈现终局。相比同样体量的线性结构传播节目,非线性组合式的结构题材容量较大,拓展空间无限,它也能够以多棱镜般的丰富视角折射广袤的黄河文化时空的绚烂图景。

  一方面,《黄河文化大会》的赛制设置匠心独具,其中四轮比拼环节分别以“百舸争流”“泾渭分明”“鱼跃龙门”“黄河入海”命名,经由群体选拔、两两对决、顶级对抗等层层竞选之后,每期可有一人获得单期擂主称号,总决赛则由9期节目产生的擂主以及1期复活赛的获胜选手一起争夺年度总冠军。另一方面,创作团队置身黄河发源地、壶口瀑布、黄河入海口等黄河文化标志地,结合文旅常识进行出题;深入九省区,实地探寻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治河技术、建筑营造、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结合发展成果进行出题;前往故事发生地寻找初心,邀请故事亲历者讲述奋斗历程和中国精神,结合奋斗故事进行出题。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恢弘交响曲。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线性结构,以便于传递更多内容和信息,表达多重情绪和思想;并且各个部分分则独立、合则一体,体现的风格和手法各异,又统一于节目的总主题,化整为零,形散神聚。所以,节目以不同叙事风格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化表达的局面,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文化丰富的可能性,在一个节目中获得更多文化体验。可以说,这种将拥有不同文化特点和才华个性的创作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维群像和多样景观的新型节目生产模式,散发出新鲜别样的韵味,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权威解构、个性彰显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而非“政治”的、“消费”的而非“生产”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必须正视被大众消费商品化的现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节目也需要将创作视角从“由上往下” 转为“由下往上”。《黄河文化大会》在整体创作上面向跨文化观众,视角更为亲民化,把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进行互补式运用,遵循着提喻法的逻辑尝试对黄河文化给予贯穿性的表述,塑造的是在宏达叙事下发挥价值的普通人,进行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达。

  传统主旋律节目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大多数是承担了对于民族历史记忆的影像记录,往往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强调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进行波澜壮阔的素描式书写。虽大气豪迈,却难免有失灵动、有失新颖。基于此,《黄河文化大会》转换选材思路,放弃了对黄河文化的全景式书写,不求面面俱到地呈现,而是立足生动的人物、知识、故事和场面,在恢弘中发现角落里的璀璨,在浩大背景中精选典型叙事的重构。节目中的99位选手都是黄河文化的爱好者,他们用脚步丈量黄河、用知识传承黄河文化,他们虽然所在的领域不同,却都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新时代“黄河故事”的新篇章。

  其中,令人影响深刻的是:背包仗剑走天涯,一个人、一个背包、两根登山杖,“80后”小伙李宇飞耗时一年,完成了徒步黄河的旅程,用841万多步丈量完黄河岸边的隐秘中国。从黄河口到黄河源头,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母亲河的背脊,完成了一趟心灵洗涤之旅。消防飞行员高嵩,来自青岛消防救援支队。受家庭影响,她的心中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做不了地面上的逆行者,那就做空中的逆行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消防领域女飞行员只有她一人,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昂扬风貌,争做黄河文化的传唱者。此外,还有曾登上了APEC(亚太经合组织)大会演讲台的金牌导游张娟、溯源黄河全程的中国台湾青年黄恺嘉、71岁的“黄河漂流第一人”于忠元、“05后”小诗人姜二嫚、通关“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的硬核警察王东利、被暴风夸赞“历史不会问百度,百度不会问刘澍”的世界史博士后刘澍、想要打破刻板印象的经济学女博士宋玉茹……他们让人们看到了每一位华夏儿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我们凝聚起文化自豪感,更加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现实总是处在无限丰富的运动中,艺术创作只有不断创新尝试、与时代紧密联系才能葆有簇新的生命力。《黄河文化大会》主动探索符合现实和传统文化传播新要求的主流话语表达范式,其创新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创新路径值得借鉴、创新成效值得期待。感谢《黄河文化大会》节目组创作了这样一个上乘之作,它的意义并不仅止于精致的内容和绝美的形式,更在于它能够与时代同频,让人心共振——《黄河文化大会》的标版意义正在于此。

教育互动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互动:

  • 下一个教育互动: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原创研究】重构后疫情时代…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瞭望 推进数字文化系统建设
    中哈两国四地结成“一带一路…
    “媒介化”景观与城市品牌的…
    守护一座城的文化符号(记者…
    从“跨”到“转”:新全球化…
    创新数字科技 提升文化传播力
    产学研专家建言中华文化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互动 融…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jy898教育网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