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 教育互动 | 教育前线 | 考试资讯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jy898教育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没有公告

  心育视野 正面标签法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 【字体:  
心育视野 正面标签法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18    

  兰州微教育平台结合中小学生学段特征和发展需求,开设“心育视野”专栏,选登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文章,旨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黄河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期推荐的文章是《正面标签法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31期,作者是陈菡。文章从“道”与“术”两个方面分析了正面标签法的价值与作用,对于学校做好家校共育、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推荐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

  【摘要】经常有家长说,教育孩子的道理都懂,但做不到。事实是因为不少家长只是习得了可操作的“术”,也就是一些育儿的套路和模板,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对使用这些“术”背后的“道”,也就是那些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并没有真正理解,理念和行为也就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善。学习正面标签法,有助于让大家厘清“术”背后的“道”的逻辑,从而使家长真正能从亲子沟通中收获成就感。

  家庭教育有个特点,就是具有延迟性,不当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爆发,比如在孩子0-10岁积累的问题很可能在青春期集中爆发。家庭教育的这一延迟性让很多家长无法及时调整,等到问题发生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导致悲剧。所以为了预防严重问题的发生,找对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所幸有不少家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孩子去学习各种育儿理念,看了不少育儿的书籍,但有些家长会觉得似乎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育儿理念来自西方,不一定都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需要将教育理念本土化。

  另外,经常会有家长说:道理都懂,但我做不到。事实是因为不少家长只是习得了可操作的“术”,也就是一些育儿的套路和模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使用这些“术”背后的“道”,也就是那些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也无法真正内化,理念和行为也就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善。

  比如家长知道教育孩子需要多表扬,但经常表扬了孩子并不领情,就是因为只掌握了表扬的“术”,却没真正弄明白表扬的“道”,也就是无法做到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本文谈到的正面标签法,就是一种本土化的育儿理念,让大家厘清“术”背后的“道”的逻辑,让家长真正能从家庭教育中收获成就感。

  有一个家长曾经说,她表扬儿子都没有用,她儿子成绩一直不好,有次考数学,满分150,他考了91 分,相当于刚及格,她表扬了儿子,结果被儿子说成虚伪。因为他知道妈妈从内心并不认可他。

  后来家长承认,确实一直以来因为儿子的成绩,她的确没有真正从内心欣赏过儿子,只是书上说要多表扬,她内心明明很嫌弃但还是表扬了。但是孩子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位家长养了只鹦鹉,不会说话,于是把它挂在客厅想让鹦鹉看自己和孩子互动,让鹦鹉学会说话,结果鹦鹉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功课做完了没有?!”家长听后很生气把鹦鹉送人了。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口头禅是成了习惯而不自知,但孩子可以感受到。有时候对孩子的不满也无意识地隐藏在这些口头禅中。

  所以“赏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是因为家长无法做到真正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不是真正信任他,是为了表扬而表扬。就像顾客去商场买衣服,穿上身的时候明明很显壮,导购还一个劲地夸好看,显瘦,会让顾客觉得非常虚假,只是为了做成生意违心去夸。表扬孩子也是同理,如果不是真心欣赏孩子的话,孩子会觉得你的表扬带有功利性,是为了达到你的目的。

  真正的欣赏是内外统一的,从内心认可孩子,然后表达出来,并相信孩子自己能够成功,这种真实持续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真正的欣赏对很多家长来说似乎有些难,在和家长聊天的时候,我经常让家长列举孩子的优点,他们说出的很少,而且很抽象,比如善良、聪明之类的,如果让他们说缺点,家长可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从起床晚一直讲到睡觉迟。所以要发自内心地认可就要改变看待孩子的眼光。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孩子没有永远的优缺点,只有特点。特点发生在父母欣赏的领域就成了优点,发生在父母不欣赏的领域就成了缺点,比如孩子面对困难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如果用在学习上, 家长很开心:认真学习的好孩子。如果用在玩游戏上,家长就很愤怒:网络成瘾的坏孩子。

  其实人的优缺点是捆绑在一起的。比如一个人非常细心,做事情追求完美,但另一面可能表现出对人要求高,甚至比较斤斤计较;比如一个人非常粗心,毛手毛脚,但是另一面会表现出大大咧咧,比较包容。就看你专注看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

  正面标签法就是专注正面,发自内心地欣赏,并对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需要强调的是,正面标签法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用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虽然它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每次贴正面标签完全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那可能就会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反而会让人更不舒服。

  人们常常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这种比喻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但却忽视了孩子一出生就具有的独特性。我们经常会发现,多子女家庭,即使年龄差距非常小,生活在一样的成长环境,依然会有截然不同的个性。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其自主性,有其独特的部分。她反对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因为一旦这么看,孩子就会成为家长创作的作品,而家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造和评判这个作品,这样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所以蒙台梭利这个提法的用意是让家长能够遵循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来鼓励孩子活出适合自己特质的幸福人生,而不是活出家长想要孩子活出的人生。

  不是说父母都不用引导,而是鼓励家长们用好奇的,不带价值观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用倾听的心态去理解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喜欢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擅长人际交往,喜欢和物打交道,对于做手工非常有兴趣,但是家长就非常嫌弃孩子不爱社交,或者觉得太内向没啥前途,却忽略了孩子专注力强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

  很多家长还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定位为孩子人生的总规划师,很难放弃自己觉得总是正确的想法。当父母只看到所谓的“正确道路”,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特点时,孩子就很容易生活在否定中,从而失去应有的勇气和信心。

  又比如,有位妈妈在她女儿多次表示不喜欢钢琴的情况下,坚持要女儿学钢琴,因为钢琴就是她觉得所谓的“正确道路”,周围的孩子都在学钢琴在考级,但是她女儿是真心不喜欢钢琴,多次提出想学画画,她因此觉得女儿没有毅力,想到如果纵容她将来就没有前途。很多家长的担忧其实有一种“多米诺骨牌逻辑”,倒不一定是觉得孩子不学钢琴人生就不完整了,而是觉得孩子没坚持,说明没毅力,没毅力在学习上就很难取得好成就,就很难考上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就很难考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把一件事和一个未来的严重后果联系在一起,于是越发焦虑。

  事实上这个孩子虽然不喜欢钢琴,但是非常喜欢画画,可以坐两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很细致地画画,即使非常枯燥,却没有一点不耐烦,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断坚持,绝不放弃。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多观察,了解孩子,而不是急急忙忙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孩子。

  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是由八种智力要素构成,而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比如你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擅长学数理化,而有的孩子可能理科不好,但文科很强,语言类的很擅长,有的孩子可能都不擅长,但是一到运动会就是英雄,有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还有的孩子可能这些技能都不擅长,但是非常热情大方乐观开朗,和很多老师同学关系都很好,这个就是人际智能。

  家长可能看到的是考试科目的成绩,但没有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即使有多元智能视角也更多关注语言和逻辑这两个和学科有关的智能。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华,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优势智能让孩子自信,从而带动其他劣势智能的发展。

  上文提到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表扬也会被认为带有功利性。所以父母也是可以“真实”的。当你觉得他做得真的很棒时,再去表扬他,并详细说明为什么你觉得好。如果你觉得他没有那么好,也不需要去批评,只说你觉得还不错的点就可以了。

  其实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只要是基于具体的事实支持,大部分孩子是可以接受的,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是父母情绪性的话语。

  现在不少西方的育儿理念强调做“不吼不叫”的父母,不少父母一边吼叫,一边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感觉快憋死了也要忍着,比如面对孩子作业拖拉,家长的反应已经从“再拖我揍你”到“宝宝乖,可不可以做得快一点呢”。

  其实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绪,孩子做了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父母有不满的情绪很正常。何况孩子走上社会后,肯定是会遇到别人对他有情绪的时候,不可能人人都对他和颜悦色,所以如何在别人有情绪的时候合理应对,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

  父母不需要从表面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憋着不吼叫,更需要做的是在冷静之后,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吼叫。

  任何激怒我们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吼叫后的冷静是内观自己的绝佳机会。觉察吼叫背后的恐惧和担忧,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掉,才能真正做到情绪平和,而不是只靠深呼吸来维持情绪平和的假象。父母坦诚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气在哪里,其实也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

  在亲子沟通中,大部分父母还是习惯性地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也就是高频率的负面关注,之后针对问题不断地指责,往往忽略了最初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孩子考得不好,家长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从这次考试获益,让他能够做好试卷分析,总结经验,补上缺漏。但现实中往往演变成大人看到成绩很激动,忍不住唠叨:退步那么多,考得那么差,肯定都是玩手机害的,跟你说过了不能玩手机你不听。

  本来想要分析试卷的孩子,听完家长的话很容易情绪失控,结果是精力都耗费在情绪上,根本没心情去做试卷分析。因为孩子一旦被指责,第一反应大多不会注意你讲的话对不对,而是跳出来捍卫自己的自主权,要完成你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就要避免一直数落,以免他把能量消耗在对抗你的数落上,更不会完成了。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要叨叨的时候,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提醒可以避免我们继续把精力损耗在适得其反的行为中。

  以上就是正面标签法的“道”,把道弄明白了,自然而然地会探索出很多“术”,且对于“术”的运用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正面标签法是对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让孩子明确自己做对了什么,形成成就感,提升自信心。肯定,并不是每次都是夸张的“你好棒”,而是将你观察到的描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标签都贴在过程上,因为过程可控,结果不可控。比如考试结果不可控,但是整理归纳错题本这个行为是可复制可控的。不只是简单的“孩子你好棒,考了XX分”,而是具体关注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而有了好的结果,比如你看到孩子平时认真整理归纳错题取得了好成绩,而取得好成绩这个结果是跟认真整理归纳错题有关的,可以将这个标签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孩子的正向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比如孩子在某方面有进步的时候,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正强化孩子正确可复制的行为。

  家长不要只盯着成绩好不好却忽视了孩子的努力。人有时候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一个人就算做对了九次, 但只要做错了一次, 就会被咬住不放,之前的九次可能都会被忽略不计。能够全面看问题是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比如一个孩子沉迷手机,经过心理干预以及亲子关系的改善,孩子已经在逐步缩短用手机的时间,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发生反弹也是很正常的,孩子在努力改善的过程中有时会控制不住违背之前的家庭协议,家长就很容易着急上火,忍不住开始言语暴力,结果孩子一气之下更不愿意执行之前的约定,于是前功尽弃。这就是没有做到全面看见,即使孩子控制住了九次,往往会因为一次没控制住而遭到家长的严厉指责。

  家长需要看见孩子的进步,因为他之前是不管不顾地沉迷,但现在已经一直在努力尝试改进了。成绩也是如此,虽然孩子这次成绩不理想,但是之前错的题目这次没错了,这就是进步。

  父母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个方面,比如不要只聚焦在学业成绩上。这样贴标签的目的性会很强。可以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主动做家务,应对指责能较好地做好情绪管理等。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将正面标签实物化,在家里设置“闪光墙”,运用“闪光便利贴”,比如孩子主动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了, 或者孩子很自觉地用完手机,在学习前主动交给妈妈保管,每天把闪光点记录在精美可爱的便利贴上,一个闪光点一张,到了晚上睡前,将当天的闪光便利贴贴在家里的闪光墙上。日复一日,贴第一张闪光便利贴,孩子可能不一定在乎,但一直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很多惊喜,你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便利贴上的内容会一直持续下来。

  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写,比如孩子告诉你她的作文被老师表扬,在班上分享,你可以让她把怎么做到的这一可复制行为记录在便利贴上,贴在墙上,家里可以有一面墙专门用来贴孩子自己写的正向可复制的行为。孩子自己不仅收获了成就感而且更有动力。

  人都是希望被看见,校园心理师舒霖说过一句话:当生命被看见,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当孩子被看见,他会去强化正向行为,不断向家长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闪光便利贴,就像大人一旦在某方面被认可,会不断地去向外界证明自己配得上这样的认可。

  对于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手册,比如我所在学校有个妈妈在学生成长手册中“爸爸妈妈对我说”栏目详细记录孩子的情况,她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通过引导让孩子也在成长记录册上“我的优势”栏目记录自己的闪光点。

  人在18 岁以前得到5000 次肯定,会有基本良好的自信。很多孩子因为小时候被否定多,自信是负资产的。四步肯定法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

  复述正面事实是引导正面事情发生的第一步。复述他做到的,他就会形成认知:我能做到。

  父母可以回忆一下孩子平时能做到的事情,看看能不能至少找出三个,在孩子做到的正向生活事件中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将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向孩子表达出来,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被认可的。比如手机使用到了规定的时间会遵守约定主动收起来或者上交父母;比如很乐意和父母分享在学校的故事;比如主动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

  能力,不只是学习力,包括社交能力,坚持力,自省能力等。比如虽然他成绩不好,但是人缘很好。虽然没考好,但是他主动做了反思,进行了归因总结。在一个事件之后,家长可以提炼一下这件事体现了孩子的什么能力,然后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提升自信心。

  行为不等于孩子本身。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是人格方面的否定。亲子冲突多是因为家长批评孩子从人格层面上否定,这种批评的杀伤力非常大。批评行为,不要批评人格。从人格层面的夸赞给孩子内心力量的加分是特别大的。在生活中批评行为,肯定人格。先肯定人格,带着优秀的人格看行为。批评在外层,肯定在内层,当然肯定由内而外更好。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的口头禅常是,你再这样不好好念书,你将来就完蛋了等。这个其实也属于负面的暗示,而孩子需要更多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就像每年六月社会各界都在给初高三的考生送祝福,这些都是积极暗示。过去的经验,形成现在的我们。现在的我们发生转化,就会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一个关于未来的对话是非常有力量的。可以多用未来美好的场景来吸引孩子,给孩子一个向前走的推动力。

  对家长来说也一样,相信孩子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美好的画面也可以给自己一个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相信信任的力量可以缔造希望,缔造奇迹。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书籍排行榜 适合家
    有哪些家庭教育书籍适合家长
    主流育儿书有200多本博士妈妈
    【同一堂课】从书本中学习家
    适合家长学习的儿童教育书籍
    年度盘点 最值得读的5本书 ·
    最后2天即将结束|为什么说从
    推荐几本孩子教育类书籍家长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jy898教育网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