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朴素的想法崇高的行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2/11 3:43: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据报道,近日西安白女士一家四口开车到桃花潭游玩,遇到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据白女士讲述,当天她们来到河边,看到有鱼,有田螺,小儿子5岁,想去抓田螺,那里有一个斜坡,孩子通过斜坡去挖螺,没想到返回时在坡上一滑,掉进河里了。她看到后就马上下水去拽孩子,以为斜坡旁边的河水很浅,没想到水很深,白女士下水后,脚不着地,和孩子很快就离岸边越来越远。白女士抓着孩子的手拼命挣扎,结果呼吸越来越难,便大喊“救命”,岸上她的老公也跳进水来救她们,他老公虽然会游泳,但水性并不好。幸运的是,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白女士和家人转危为安,救命之恩让白女士一家感激万分。“后来就没记忆了,等我清醒时,人已在岸上,我们一家三口都安全地在岸上,我和孩子抱头痛哭。”白女士说,“上岸后,我很崩溃,大哭,等回过神来,发现下水救我们的两位大哥已经走了。”在多方努力下,白女士后来见到了其中的一位施救者丁晓亮。丁晓亮谢绝了酬金,并表示救人其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真的没啥。孩子在旁边,也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笔者以为,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朴素的想法崇高的行动。

  众所周知,乐于助人、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先贤们有许多关于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处世格言,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忽己之慢,成人之美”“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等。东汉华佗用高明的医术,精心为百姓治病,使千万人得以康复,解除了病痛之苦。南朝五经博士严植之,救助身患重病的陌生人,谢绝康复病人终身充当奴仆的要求,取出钱和干粮让其回家。清朝乡民郑成仙终其一生省吃俭用,手编簸箕赚钱,把木桥修成石桥,险路从此变成坦途。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锋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又将助人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双手接住坠落孩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节假日坚持去福利院、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孩童的山东好青年李根,等等,都是助人为乐的典型。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武器。

  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朴素的想法崇高的行动。前文提到的把下水救人的事,看作一件顺手的事,一件很普通的事,并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想法虽然很朴素,但行动却很崇高。互相帮助和协作是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充实。毋庸置疑,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像雷锋同志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像朱伯儒同志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高尚的爱心去引发他人的爱心,就会换来人间充满友爱的春天。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真正的助人者,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他们不思回报,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丁晓亮把救人看作一件顺手的事,一件很普通的事,并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与此同时,也提醒一句,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所有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务必要提高警惕性,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到不明情况的水体玩耍,不擅自下水游泳,一旦遭遇危险要及时呼救,尽最大可能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