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 教育互动 | 教育前线 | 考试资讯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jy898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正文

  没有公告

  邢军父亲邢永康:两个优秀女儿我是这样教养她们的           ★★★ 【字体:  
邢军父亲邢永康:两个优秀女儿我是这样教养她们的
作者:佚名    教育资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4    

  曾任青岛艺术学校校长、荣获过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邢永康老师的两个女儿如今都在跨国公司担任CEO,两个女儿的成才必然与邢老师的教子之方分不开。

  从小爹在家就创造了极端民主的气氛,我一个黄毛丫头可以没大没小,可以挑战权威,平等对话。我和爹一直很“哥们儿”。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爹是我的专职顾问。从小学开始,我就参与了学校的各项社会活动,也被早早地推到了处理人际关系、化解事情矛盾的第一线。那时,我会毫无顾忌地把喜怒哀乐倾诉给爹,爹总能换位思考,对我进行心灵按摩,给出建设性意见。

  老话说要富养女儿,我家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富养过姐姐和我,我们所拥有的是精神上的丰盈食粮。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女孩一定要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在日益内卷的当下,焦虑而没有方向的父母们加入各种“鸡”娃群、给孩子报兴趣班,与其说是为了孩子,毋宁说这些行为让父母的焦虑有了安放之处,是给父母的一针安慰剂。

  对于诸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盲目跟风鸡娃”这些现下普遍的行为与论调,邢永康老师提出了他的见解:

  树人百年计,教子无近功。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抓住孩子基本素质养成这一主线,因材施教,才有可能远离盲目跟风,走出误区,理智清醒地直面世俗偏见,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扎扎实实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为人父母者的职责,通常可概括为供养、监护、规训、传道和示范五方面,也可简单归纳为物质供养与家庭教育两大类。其中,最令父母感到困惑与棘手的乃家庭教育,正所谓“四书五经,难念不过教子经”。

  家庭教育,是指以父母为主体的对子女进行的成长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家庭到社会,从小学到大学,都离不开养成教育,即孩子“长大”之学。

  教子,是天下父母无时不在想、天天都在做的,是陪伴孩子成长全程中日积月累的琐琐屑屑,散落于对孩子的精神赋予和日常行为的点滴灌输中。它贯穿在孩子婴幼期的吃喝拉撒、牙牙学语,少儿时的耳提面命与前瞻指引,青春时的守候关注和迷茫时的点拨。它体现为母爱之细腻,如呵护、絮叨,父爱之深沉、严肃,如定海神针。

  家庭教育,属既无教材也无课表的随机教育。理想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对未来孩子形象的精雕细刻,是放手孩子规圆矩方下的自理、自立;有效的家庭教育,绝非没完没了的恨铁不成钢,是父母经年累月、耐心守望后的点石成金;负责任的家庭教育,是比吃喝拉撒更为细微费神,比养儿防老更上多层楼的社会担当;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心怀天下,为社会日益繁荣添砖加瓦,为人类长河注入的涓涓细流。

  孩子教育起步在家庭,教子重任理所当然地首在父母。父母教子,当有农夫侍禾育苗般辛勤与心态,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向来人勤地不懒,一分辛劳一分甜。暑来寒往,风雨兼程,朴实的农夫从不怨天尤人,经年累月任劳任怨。为父母者踏实耕耘,自有天道酬勤。

  家庭教育显然不会像认字、识数那样立竿见影,也并非背诵《三字经》、古诗词所能取代,更没有一加一等于二或ABC那样简单轻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确需密切配合,但又各有侧重。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传道授业解惑”,重在教书,兼以育人。而家庭教育属自幼的养成教育,重在教子做人和立足之道,其内容大到仁义礼智、诚实守信、遵规守矩、自尊自立,小如日常唠叨的“手脚动作轻而慢,心不狂躁口不喊”“敬老爱幼懂感恩,面客吃喝礼为先”“爱物面前不争抢,美味搛菜不过山”。着眼此类孩子成长中的做人行为底线,与其说是教育,毋宁说是“人格养成”“家庭教养”似乎更为妥切。

  从根本上说,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既如此,家庭教育绝不该随心所欲、轻易而为,它不是父母的口头功夫,吆吆喝喝就能奏效。

  家庭教育映照着父母的责任与智慧,既不能贪图清闲随意放手,让孩子一味赖爷爷、泡姥姥,更不能潇洒地抛金撒银,送托管、寄宿。很多家长为孩子择校、选班,进行专业培训,直至拼班转场一对一,那只能算是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条件,难以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门严谨的心智性艺术,主要靠父母的身教言传和家庭氛围的熏陶,诸如为人处世的耳濡目染、家风的潜移默化、道德观念的浸润渗透、文化修养的日积月累,乃身教重于言教的背影效仿之学也。家庭教育在无声无形中悄然浸染,然而影响深刻无比,此乃家庭教育的真谛。

  美国学者泰曼·约翰逊断言:“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孩子做人的基石,终身立世之本,孩子的成功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中国流传千年的“子不学,断机杼”、岳母刺字、曾子不欺子等家教经典,都是最好的范例。古今中外无数经典都在警示父母,务必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在教子问题上,父母的任何慵懒与托辞所酿渎职之恶果,除了自责,无人可以为其埋单。

  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从孩子的婴幼成长到走向社会这漫长的岁月,需要父母的持续陪伴与不断关注,断不可企望毕其功于一役,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家庭教育之难,难在对教育成果的恰当期盼,这需要对孩子的天资秉赋有客观的了解和把握,因材施教,掌控分寸,既不宜盲目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又不可降低要求、放任自流。

  家庭教育之难,更难在难有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可供复制与效仿。孩子和父母的秉性各异,各有其特殊性,加上孩子成长环境的多元与多变,直让出色的父母难当。

  现实中家庭教育的成功率很低,也以不争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之难。有权威统计表明,我国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家庭教育比较科学的尚不足四分之一。

  现实中的父母必须理性自知,大多数家长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我国少儿教育专家孙云晓坦言:“面对世界现代教育观念,中国的教育思想基本上还停留在父母专制、包办代替、望子成龙这样的传统上。”他指出:“中国的早期教育非常落后,零到六岁的教育是最落后的教育。”

  不可否认,眼下的应试教育与市场化教育乱象,都泛滥着教育的急功近利,极大程度地干扰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的正确认知。利用“孩子成长路上一刻不能停,所有经历都不是彩排”的夸张话语,创造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如雷贯耳的国民级广告,让家长们相信,孩子的教育就该从娘胎起步。有则产床寄语严肃而认真:“加油孩子,距离高考还有6574天。”这超级诙谐,直让人如同走在散了剧场的人群中,不敢逆行。如此,身处社会大环境的家长们,于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雷人口号中焦虑、纠结,也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家庭教育是项长期工程,着重于孩子软实力的塑造与积累,这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在眼下又难见实效的。树人百年计,教子无近功。专家提醒,越是面临纷扰,越是要把握家庭教育的本质初衷,经营好家庭教育这两亩三分地。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抓住孩子基本素质养成这一主线,因材施教,才有可能远离盲目跟风,走出误区,理智清醒地直面世俗偏见,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扎扎实实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家庭教育,是苍天赋予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无可替代。教子,是始自孩子呱呱坠地后的没日没夜,是项极需刻意用心的系统工程,是门代代传承的大爱艺术,是远比农夫耕耘更加劳心费神的慢工细活苦差事,不容偷懒,无巧可取。能否持之以恒,是对父母教子理念的线

  作为家长,对孩子负有教育的责任自不必说,更需强调的是家长对自己身份、职责的理性定位。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为主导者,父母应对自身角色有科学定位,可让孩子或心悦诚服,或喜偎乐依,抑或敬畏有加,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乃家庭教育顺利有效的重要前提与关键。

  给孩子生命,不等于可以掌控孩子的人生。美国学者斯蒂德直言:“身为父母,不仅仅指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做什么。”他在告诫天下父母,面对孩子,万不可终日以父母自居,重要的是负起责任,找准自己的职责与角色定位,从而不辱家长使命。

  而这恰恰击中了我们的软肋。千百年来,代代因袭的封建家长专制下,中国父母的一贯形象是惯于高高在上,长于空口说教,善于发号施令,好于高压管制。这是因为中国父母骨子里大都患有封建皇权的角色顽症:我是天定家长,至高无上的一家之尊,孩子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行事。父母把天生的自负塞进孩子的人生,用自己的自负代替平等和尊重,其典型表现是:天生的随心所欲,传统的故步自封,盲目的自以为是,愚昧的无师自通!

  中国父母的这种专制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惯以威严压服,迫使孩子就范,而且高举亲情牌,动不动就说:“爹妈不可能害你,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血缘的羁绊,使以爱之名的权利逻辑变得永远理所当然,成为虎爸、狼妈任意随性的借口与无理压服的挡箭牌,又是所有无知父母的盲行乃至胡搅蛮缠的遮羞布。于是,自诩权威的家长便可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且毋庸置疑是一厢情愿。这种以爱为名义的道德绑架,变照顾为控制,成为一种爱的暴力,会压缩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与此相反,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现实中的“小皇帝”让很多中国家长又走向另一极端。在自己的“独苗苗”面前,一些父母变身唯唯诺诺的奶爸、猫妈,对孩子娇宠放纵,被孩子左右一切,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首鼠两端,束手无策。这样的父母定位,后果照样堪忧。

  上述种种,不一而足,像一座座无形壁垒,阻碍着父母科学定位家长角色。而家长角色的错误定位,会导致诸多错误行为:或对孩子大包大揽、照护到事无巨细,或撒手、放任乃至任由孩子为所欲为;或爱之深,孩子似乎什么都好,或责之切,孩子几近一无是处。

  传统的家长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两个极端,或管或惯,随心所欲,愣是让孩子找不着北。可以说,望子成龙的美梦,大多是好心父母亲手将其化为泡影的。难怪有专家不无揶揄地说:“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认为,父母在子女面前,无所不能,应该既是家长,也是导师,所以对孩子应该严加管教。中外教育专家给出的父母恰当角色定位则是:诚心诚意做孩子的知心知己。

  切莫误认为,凭借父母的天定身份,孩子就该无条件顺服。殊不知这仅为一厢情愿。好父母应该是孩子心目中的益友良师,但现实中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却是紧张对立,甚至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不少孩子有话宁可闷在心里,或只对老师同学倾吐,也不告诉父母。究其原因,皆缘于为父母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单纯强调自己为孩子的一片爱心、一番苦心,片面埋怨孩子不买账、不懂事,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恰是父母自以为是的专制包办酿就之恶果。很多家长习惯于这种角色定位,从而对子女无理管控,导致教育无效甚至适得其反,但他们始终搞不懂究竟错在哪里,着实令人悲哀。

  以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看,这些家长错就错在自以为是,导致对孩子的定位不当。父母须首先拎清亲子关系出现异常的责任大多在自己,宜投入更多耐心与真情去重建或修复。还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俯身与孩子交朋友,相信孩子不仅有独特的幼思童想,更需要起码的人格尊重。然而欲与孩子为友,得靠时间磨合,需要一股子韧劲儿。

  首先要与孩子平等相待,善于倾听交流,慎批评,不抱怨,以大爱之心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感受用心交流的快乐,愿意与父母分享,真心相处。其次是换位思考,因材施教,客观以待,摈弃对孩子不切实际的盲目要求。果能如此,哪怕亲子关系已经僵化,亦可以真爱感化,重新启动。

  在家庭教育这场慢跑中,父母有时是教练员,有时须甘为陪练员,但绝不可忘记自身的真爱角色。切记:不做为所欲为、信口开河的“不良足球观众”,少做评头论足的裁判,父母的行为若无爱心相伴,角色错位势在必然。

  在当今父母的诸多定位中,还有一个重要定位——家长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是凭借天定的家长身份实施专制、管慑而赢得的威严,也不是靠娇宠、溺爱和无原则的迎合来换取的依赖,而是通过亲子间长期的平等交流、深入互动与相互理解,形成的一种水到渠成的信赖。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小如学习难题、是非判断,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彷徨犹豫,父母总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学识和睿智给予客观指导,协助梳理,拨雾辨向。这是种基于天赐亲情和长期平等的交流互动建立起的威信,是种弥足珍贵的家庭教育利器,其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心悦诚服的尊崇。那些自以为是的独断专制型父母权威,孩子很难认可,只有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型父母才可能享有真实的权威。

  家长的真正有效的权威性,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足以让父母稳妥主导掌控孩子的成长,对其进行必要的科学管教,实施到位的安全监护。它不仅直接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还具有多重积极教育意义。尤其是面对孩子偶现的不当行为时,利用其对长辈的敬畏感,家长道出的“是”与“否”,既能收到令行禁止之效,又可彰显告诫指引之果。比如孩子的交友就需父母以过来人的权威给予恰当引导,使其明白“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反之,父母的起码权威丧失,有时会使孩子的成长失控,造成孩子的终身缺憾,甚而追悔莫及。

  古今中外的无数正反案例表明,父母的角色定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又需高超的艺术技巧。难怪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长尝试、探索易子而教,以求弥补因角色错位而在亲子教育中造成的理性与客观性缺失。在教育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父母更要借助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

  家长们特别需要铭记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忠告:“家庭教育首先是对父母的教育。”为人父母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尊重孩子的需求。称职的父母,首先应善于学习,善于自省,摒弃传统思想,敞开襟怀,适应时代潮流,接受科学知识。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是只有教不好的父母,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父母好好学习,才有孩子天天向上。父母角色虽是地就天定,可好的父母却需学而后成。通过学习,做个无愧于天赋使命、紧跟时代步伐的称职父母。学习的内容,既有大到以儿童为中心(不是以“小皇帝”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小到在沟通交流中俯身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更有穷尽三生也不一定能学好的教子范例和海量教子经。这就需要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虚心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为人生奠基的家庭教育,核心是品性教育和德行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亦即教子做人。此乃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古今中外大家智者所崇,当下尤然。

  通常,“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有时在公众场合,面对那些熊孩子,人们屡屡无奈感叹:“太不懂事,缺少家教!”说的正是孩子行为中映射出的基本品性和教养的缺失。常见新闻媒体曝出富人、名人、官员子弟的丑闻,其于晾晒纨绔们败家兼“坑爹”的同时,更赤裸地暴露出隐藏在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这虽让迷于当局的爹娘始料未及并追悔莫及,然众围观者却心明如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古训“惯子如杀子”几乎无人不晓,子女行为不端,家长自是难辞其咎。教子之艰、之苦、之难,是千家万户普遍存在的难题,达官显贵也不能免俗。

  做人,是孩子面向社会的首要必修课。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转眼间便将成为社会一员。父母对子女的严控或娇纵、管教或溺爱,必在其未来的社会表现中尽显烙痕。来自父母的任何浅陋与偏颇之爱,都是对孩子当痛需痛的无理剥夺,其结果无异于戕害。

  疏于教子做人,致家庭教育或缺失或错位,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孩子进入社会将因不被认可而举步维艰,甚至终遭抛弃,让所有美好流于空谈。是故,身为父母,任何言传身教之疏失与误导均属不可原谅。

  教子做人,首先是做个堂堂正正的社会人,具备当有的良知感、公德心、是非观,知晓礼义廉耻并将之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方可于未来坦然直面社会。大教育家陶行知早有明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最是钦佩清朝才子袁子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其对孩子的低调期望,心地清澈如泉水:“人人望子做公卿,每到趋庭絮不清。我道儿孙是何物?世间不过一苍生。”他不求儿孙有多显贵,只盼他们能“骑款段款段,马行迟缓貌。马,作乡党之善人,是即吾家之佳子弟也”。

  孩子天分、秉性、志向各异,唯教其做人乃终身之本。孩子一路走来,难免磕磕绊绊,终需自己跨入人生考场,一切酸甜苦辣都是其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或不顾现实,片面追求智育,忽视教子做人,无异于舍本逐末,终难遂愿。

  晚清第一汉臣曾国藩,极其重视教子做人,他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教子遗训:“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他要求后人洁身自好,心怀敬畏,仁爱处世,勤勉为本。其对子弟教育严而有理,句句苦口婆心,无一不直指做人根本。在他的教诲下,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教子做人,方法可以简单质朴。父母并非必须有多高的学历,亦不必须口吐莲花般会说大道理,重要的是诚朴的行为示范,父母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成长的导向仪。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和为人表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袒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待人方式,都将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不灭印记,影响其一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什么孩子必有什么爹妈”,话糙理不糙。说到底,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父母背影仿效之学。

  合抱之木育于幼苗,奔涌波涛源自涓滴。教子做人,当始于襁褓,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有统计表明,人的动作有70%以上属于习惯性动作,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良好素养与优秀品格完全取决于良好习惯的长期自觉积累,优秀是种习惯,卓越不是单一举动的成果,而是良好习惯的积累。

  良好的习惯,作为一种充满恒久能量的人生定力,一向被公认为是健康人生之根基、成功人生的推进器、开启孩子命运坦途的金钥匙。人的一生是不断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举世公认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

  好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首儿歌唱道:“请你先去洗洗手,若是手脏别碰我。”把幼儿园中的卫生习惯教育展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教育尚且如此,在孩子启蒙和成长全程中负有重责并具有奠基作用的家庭教育更要注意!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明智的父母在陪伴孩子自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成长全程中,从起居穿戴、吃喝拉撒、认知玩耍直到交友待人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言传身教、因势利导、规范要求的,就是帮助孩子在语言、行为、好恶、思维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

  日本有句著名教育格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老师。”这是在告诫我们:子女的习惯养成,成也父母,败也爹娘。因此,为了孩子,家长首先应该自查,“学校”是否合格,“老师”是否称职。

  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这家也该有模有样——无须豪华,但要整洁;孩子面前,父母须呈现光鲜的那面,时时检点,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刻意避免撒谎、失信、无礼、张狂等陋习,更不能有吵架、动粗、酗酒、等恶行。孩子心地洁如一张白纸,极易被渲染熏陶。温馨和谐、书香浓郁、积极进取、富于时代节奏的家庭氛围,无疑是孩子积极向上品性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理想环境。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举足轻重。家长的习惯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家长的意识影响着孩子的意识,家长的恒心决定着孩子的恒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途径和方式,莫过于父母良好习惯的耳濡目染。

  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正如孙云晓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欲将家长的好习惯变成孩子的好品性,不仅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全方位的言传身教,更需要陪伴孩子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养成孩子恒久自觉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习惯养成,首先要靠父母的反复示范、规范训练,然后是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宜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入手,比如从喜爱清洁、物归原处、礼貌待人,延伸到善于倾听、友善感恩、诚实守信;继而扩展到规范的学习习惯,比如从静下心、坐得住、坐姿端正及写字工整,渐进到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并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引导他养成认真负责、勤于思考、主动学习、计划目标、文明守法及合理消费等良好品德习惯。

  孩子的习惯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过程,难在坚持。有心的家长的实践经验是:好习惯的养成宜采用加法,使之渐进渐强,有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坏习惯的改正可采用减法,宜不动声色,好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欲使好动浮躁的孩子坐下来静心看书,可以从每次陪他坐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每次坐5分钟、10分钟、20分钟。要纠正孩子沉迷动画片或游戏的不良习惯,可以与孩子协商,从每天只看或玩一次20分钟开始,逐渐减少到隔天一次、三天一次、一周一次。家长需用爱心和耐心,恰当调动,适时鼓励,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始终关注已获得的成果并进行巩固。有经验表明,一种好习惯,持续三周可以成就雏形,坚持三个月可以趋于稳定。

  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家长除身教外,还要言传,让孩子明白好习惯之利与坏习惯之弊。日积月累,孩子自会明辨好坏并举一反三,自觉约束自己。然而,言传只宜因势利导,相机而行,不宜逼迫强制。切记,训子千遍,时常效果适得其反。

  在孩子的诸多良好习惯中,读书与运动习惯被众多有识之士看重,认为这是使孩子成功一生、文武兼蓄的两大重要习惯。

  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是其自学能力的重要依托,可以成为人一生精神与智慧的源泉,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也挺简单,只要有爱读书的父母,经常陪孩子一起读书,引导互动,为孩子自幼喜爱读书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家长至少应有重视读书的意识,帮孩子选购图书并适时更新。然后,在爱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孩子养成用脑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须知,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是与动笔记写读书摘要、读书心得等习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该坚持边读边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从而使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动不仅能使孩子具有健壮的身躯、吃苦耐劳的品质,还会给孩子带来活力,使其思维活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果进而乐于参与体育竞技,将会使孩子在意志力、荣誉感、责任感等方面有所斩获。自幼养成喜好运动、乐于锻炼的习惯,足可让孩子终身受益。

  综上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认为:“品德实际上是习惯的合成。”优秀源自习惯,习惯成就优秀。优秀与习惯从来就密不可分,所以就有“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之说。愿天下家长慎思。

  原标题:《邢军父亲邢永康:两个优秀女儿,一双跨国机构CEO,我是这样教养她们的》

教育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资讯:

  • 下一个教育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房间越乱越有创造力?查了N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jy898教育网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