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 教育互动 | 教育前线 | 考试资讯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jy898教育网 >> 教育热点 >> 正文

  没有公告

  我们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           ★★★ 【字体:  
我们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
作者:佚名    教育热点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15    

  是我们为合作伙伴搭建的一个认识彼此、交流互动、经验分享的线上平台,共同探讨在项目开展和机构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思考和经验,以此跳出自身项目的界限,获得反馈、灵感和启发。

  3月22日,第九期“同济伙伴云沙龙”线上开展,我们邀请了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高级项目经理梁海荣、哆悉哒阅读对话工作室的创始人谭丽作为分享嘉宾,以“如何培养社区教育人才,帮助流动儿童提升社会情感能力”为主题,从不同视角分享支持社区教育人才,支持流动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实践经验。

  教育的想象力是要让我们看到现实的时候,去想象不同的可能性。对于流动儿童群体,在不确定的流动中,他们的教育需要在现实和想象中寻找什么样的可能性?我们看到社区教育也是想象力的一种尝试和实践,梁海荣在分享中说道,“我们的想象是,一个孩子在社区里面获得好的对待,在学校和家庭里面都能够获得好的对待。”为了这样的想象,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如何用社区教育的方式承载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想象力?

  本期内容来自梁海荣的分享,你将了解一家社区基金会如何看待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和机会,如何打开教育的想象力培养社区教育人才,为儿童可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陪伴。

  千禾社区基金会2009年成立,作为立足珠三角的社区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他们的父母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地区从事工业生产、服务业等,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随父母迁移的子女却被迫在城乡夹缝中“留守”与“流动”。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广东省的流动儿童数量超过了700万,占全国流动儿童规模数量的近10%。关注流动人口、流动儿童,在珠三角地区是非常重要、共识性的社会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长期关注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就学等问题。陆铭教授团队研究认为,人口向沿海、大城市(都市圈)和中心城区的集聚,将是长期趋势。过去10年,中国城市化和人口集聚的速度在加剧。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同步增长,2020年,流动儿童规模达到7109万人,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流动儿童。

  在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千禾社区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创设更好的环境,让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可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

  流动儿童所遭遇的教育挑战和教育不公平,划分的维度有很多,有些是根据年龄层来划分,比如说0-3岁、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如果从空间维度来拆分,可以看到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不公平可能体现在学校、社区、家庭和社会四个空间环境。

  【学校】由于户籍限制,流动儿童入学困难;学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估方式单一。

  从学校角度来说,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流动儿童因为户籍制度限制,进入公办教育存在困难。同时,政策规定了民办义务教育的在校生比例,省级层面不得超过5%,县级层面不得超过15%。如此一来,作为民办性质的打工子弟学校就不得不控制招生规模,甚至学校也在陆续关停,为了“保本”,学费随之自然提升。水涨船高的费用,加重了流动家庭的城市生存压力。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有些地方的落户政策在放松,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问题得到缓解,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希望流动儿童的需求被更多看见。

  如果一个流动儿童能正常进入到学校,他的教育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答案是不一定。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估的方式比较单一,比如更关注孩子的成绩,缺乏对其非认知能力的提升的关注。这种情形下,教育就会进入一个特别“卷”的状态,部分儿童很难适应学校的教育,但缺乏其他教育做补充和支持,孩子的身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一般以满足户籍人口需求为主,而忽视流动人口需求。大量的低收入流动人口来到城市的第一站是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的交通位置一般比较偏远,一些大型的公共服务比如博物馆、图书馆都在市中心,而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不太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所以流动儿童比较难享受大型公共服务。

  同时,城中村的用地也比较狭窄,公共用地少,公共服务明显不足。很多城中村社区缺少儿童能使用的公共空间、文化游乐设施,即使有妇女儿童之家这样的空间,开放程度也并不高。

  从家庭角度来说,一般流动家庭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均一天工作十余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天,父母本身的工作时间已经很长,没有办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更难奢求高质量的陪伴。其次,大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比较传统,在有限的精力下,父母对孩子基本的关照是吃饱穿暖,对儿童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更深层次的需求,父母无暇顾及。

  另外,流动家庭的收入往往比较有限,难以采购一些优质的商业教育资源作为补充。在这种复杂的困境里,家庭往往难以创设良好的儿童教育支持和成长环境。

  对于儿童个体来说,如果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受限,心理韧性就会差一些,面对压力、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风险就会更高一些。对于群体来说,如果缺乏其他教育做补充和支持,情感能力发展受限,可能会进入到一种恶性的循环。

  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和困境,都会造成流动儿童难以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不只是公平地接受公立学校教育的机会,也不仅是加大对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指各种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可以被平等地对待、自由地选择,以及公平地被评估和认可。

  而社区教育类公益组织基于社区的资源优势,比如可以更加注重个性化、融合化和社会化的开展服务,能够创造更多的教育可能性,探索更多元的以儿童中心的教育,推动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我们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会看到社区是一片个沃土,是一个有工作空间的地方。我们非常认可“群岛”提出的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希望不同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且能够被公正的对待。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职业教育相比城市儿童可能需要提前,因为他们更大概率会进入职校就读,更早进入社会;他们在面临在城市和家乡切换时,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后如何自处等。基于这些特殊性,流动儿童从家庭或学校很难得到支持。

  如果有更多具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的人在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就会有更多教育形式和内容发生。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的方式和评估的方式。

  千禾的定位是社区型的基金会,使命和愿景是致力于支持成长中的社区组织与个人来回应社区的真实问题与需求,和他们一起共建公正、关爱与可持续的社区。我们在珠三角发挥枢纽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识别有相同理念、关注相同议题的伙伴,并与之共同支持流动儿童的成长。比如像“哆悉哒阅读对话工作室”,他们的工作打开了对好的教育的想象力,培养有理念的社区教育行动者包括组织和个人行动者,回应流动儿童的需求。我们的工作策略具体有:

  千禾社区基金会从2019年开始发起“小禾的家”公益项目,资助扎根社区的公益机构,在珠三角地区的26个城中村建立儿童友好空间,支持和陪伴妈妈、爸爸成为社区志愿老师,通过家长互助成长、为儿童提供各类教育活动支持的方式,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持。

  我们用社区教育打开教育的想象力,产出了儿童阅读/菜市场经济/体育教育+社会情感能力学习的实践案例,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案例,有更多元的社区教育内容、形式。 我们和专业的团队合作,培养社区教育行动者,和他们一起开展适宜不同儿童的多元社区教育。

  社会情感学习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情感技能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他们在学校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阅读是培养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联合“哆悉哒阅读对话实验室”团队,通过阅读方式,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培养儿童社会情感能力。

  儿童阅读是整个社会都很重视的内容,以此作为切入口,家长比较能够认可接受,社区的人接受度也比较高。这也是我们做策略的时候,主动做出的选择。课程设计时,会从儿童的自我认知、打破刻板印象、社区探索和参与这几块入手。

  如下图,孩子们走近社区,了解生活的城中村的一些古建筑、池塘,了解这里的居民是两三百年前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更加了解他们居住的社区是怎样的,会发现流动其实是一个大的话题。基于此,我们和哆悉哒团队合作,对阅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再做一些探索。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我们积累培养一群有同样教育理念的工作者。

  菜市场也是我们的学堂,是流动社区(城中村)居民最经常接触的场所,菜市场经济学课程视“菜市场”为儿童成长的一个独特课堂,带领亲子家庭游荡其中,观察、认识、探索、思考和表达生活和生命中各个主题。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社会化学习的方式打破家长对教育的刻板印象。

  “菜市场经济学”项目,是我们最近和同济合作启动的项目。以菜市场作为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在现实场景里学习,在跟摊贩不断的交流和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周围环境,他的社交能力能够提升,融入也会更强。同时,能够学习一些知识,比如度量衡、市场动线设计。这种在现实中体验式的学习,记忆生活的学习,建立的学习感会更强,这和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会强育源自生活的理念一致。

  通过家校社联动,打破学校的“墙“,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发展学校、家委、儿童体育教育行动者,让学校和社区的资源流通起来,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对流动的儿童来说,一个重要的需求是融合,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带来的团队合作。对于儿童的社交,跟别人打交道,确定规则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体育教育不是说一定是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都可以,重要的是能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比如我们项目点是在广州天河北,附近有山,家长家委会组织爬山活动。采用家校社联动的方式,学校愿意开放空间,家委可以在学校开展活动。我们发现学校和社区的界限,慢慢变得更加模糊。

  我们的想象是,一个孩子在社区里面获得好的对待,在学校和家庭里面都能够获得好的对待。对孩子来说,每一个立体的环境都是支持。我们在社会情感能力之下,做社区多方参与的尝试,因为孩子们是生活在一个环境里面,不是在一个真空中,需要更多的主体来关注。

  开展社区教育支持流动儿童的核心是培养社区教育的行动者。我们认为社区里面的人很重要,因为教育,它不仅仅体现在内容,而是体现在你跟他相处的每时每刻。

  千禾社区基金会作为一个枢纽型的基金会,一方面我们和价值理念契合的资助方合作,比如同济,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发挥自我优势,基于对流动社区的了解、搭建的社区网络,我们可以识别和连接一些教育团队,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挖掘目标对象的需求,培养行动者以此搭建人才梯队和社群维护,让教育行动可持续。

  千禾社区基金会认为教育不是完全的自上而下的设计,它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迭代的过程,因为不同的社区,不同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需求是会有一些变化的。教育的不断迭代性,意味着需要耐心的长期的投入。所以在找到内容团队后,我们作为枢纽会整合资源,尽量让这些探索能够持续。我们在和资助方合作的时候也会表达,区域性的长期的投入是很重要的,长期的积累才能够对一个群体发挥作用。

  梁海荣,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10年全职公益经历,曾在贫困山区开展留守儿童阅读公益项目5年,持续关注弱势儿童教育公平议题;2019年加入千禾基金会,担任社区教育板块负责人,主要关注流动儿童议题和社区教育议题。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全国首家以“社区”命名的基金会,首批认定慈善组织,首届“金桔奖”获得者。基金会定位为珠三角社区公益资源枢纽,致力于支持成长中的社区公益组织与个人来回应社区的真实问题与需求;为捐赠方提供有效的捐赠渠道及专业的服务,来共同实现关照社区的愿想;倡导参与式公益让更多社区居民轻松快乐的参与身边的社区公益,共建共享共治,推动社区的公正、关爱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热点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教育热点:

  • 下一个教育热点: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国家安全 共“童”守护 灞桥…
    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孩子被孤…
    人民日报 培养好儿童代表来支…
    作为一名家长如何做好家校一…
    14岁的男孩子叛逆要怎么教育…
    孩子逆反心严重如何教育好叛…
    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 家长如何…
    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这…
    四岁孩子怎么教育
    孩子该如何教育?父母一定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jy898教育网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