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 教育互动 | 教育前线 | 考试资讯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jy898教育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没有公告

  与家庭教育比起来学校教育能占80%吗?非也!反过来差不多           ★★★ 【字体:  
与家庭教育比起来学校教育能占80%吗?非也!反过来差不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8    

  2014年初,在北京教了一个钢琴学生,发现其情智发育有点滞后。家长高学历,只管忙自己的事业,把孩子成长的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学校。我问了她一句话:你觉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比起来,重要性各占多少?他回答:学校占80%吧。我说,太多了,反过来差不多。

  有资料显示,幼儿长到3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达到了成人的70%,到7岁时,已经达到成人的99%,所以俗线岁看老”。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孩子7岁上学,十年寒窗,四年大学,都是在开发那1%的大脑。

  因此,即便孩子考上好大学,分配了好工作,改变了命运,决定其事业成功的能力与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方法,各种习惯,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仍然是家庭教育的产物。

  还有一句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应该是在孩子小时候家庭给予的东西。当孩子进入十年寒窗的学习时,这些东西就被压抑住了,走向社会后,这些固有的东西便又重新爆发出来。

  笔者认为,真正给孩子提供成长土壤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学校教育只是在土壤上进行的耕作。

  一个人走向社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多,可以列出上百项,而学校就学了十多门课,占比例很小。关键是,学校教学的重点还不是知识和素质,也不是能力和修养,而是如何答题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高分,争名次,成绩差的学生始终处于自卑状态。经过课程重压的孩子,更多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对人生的迷茫。将受教育不完善的学生推向社会,就像将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推向战场,将没有完工的船舶推向大海一样,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家庭如果提供给孩子的是一块贫瘠的土壤,学校即便下很大的功夫,效果也甚微。如果家庭提供的是肥沃的土壤,即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将来也可能有所作为。

  笔者曾经说过,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与将来的发展关系不大,那么,孩子将来的发展与什么有关系呢?那就是赖以生存的土壤——家庭。

  1、婴幼儿时期培养的基本技能与能力。包括坐,爬以及走路,说话,认识周围事物,各种玩耍等,全部在家完成(1岁以内是婴儿,1-3岁为幼儿)。

  2、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所能看到的一切,包括动物,植物,各式各样的物体,各式各样的运动和变化等,发现事物规律,特点。

  3、动手能力。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大约百分之九十来自课余,一方面是家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小社会”,百分之十来自课堂。

  4、思维能力。孩子天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我们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为基础,通过动画片,讲故事等活动,可以教会孩子很多知识,同时为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打基础,逆向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提高。还有一项能力是空间思维能力,这个特殊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很多女士没有方向感,只知前后左右,不知东西南北,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5、记忆能力,这是天生具备的能力。家庭环境中,孩子对外部事物的记忆,多是主动记忆。学校教育中,孩子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多是被动记忆。

  6、运动能力,孩子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好坏,主要是由家庭决定的。学校的体育课可能会促进身体锻炼,但是目前体育课运动量越来越小,无休止的家庭作业又耽误了孩子的户外活动,影响身体健康。

  7、语言表达能力。从小要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互相玩耍,在各种可能的场合,要让孩子锻炼气质,胆量,善于展示自己,这方面能力多半来自课余。

  8、自我保护能力。儿童的安全是个永久的话题。在自己家中,用电、用气要注意安全;刀,剪等锐器的使用和摆放要注意安全;儿童追逐嬉戏要注意安全;外出要注意防范各种意外伤害和各种不法侵害。从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几乎全靠家庭。

  9、数与时间的概念。幼儿刚学说话时,就要学习按照顺序读数字;3-5岁,要学习初步的加减概念和时间概念,比如昨天,今天,明天,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等;5-7岁,要学习每周7天的排序,每天24小时各个时段,认识钟表,自己生日,学习初步的加减运算。7岁以后,认知月份,公历(阳历),农历(阴历)概念,一年四季,十二生肖,各种节假日等,这个年龄可以锻炼孩子自己去买东西,自己算账,还可以自己存钱等。让孩子观察与记忆与数量有关的各种事物。这个能力,早期培养,将来数学成绩就好,反之,数学成绩可能会差。

  10、劳动观念与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长大,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让孩子自己独立睡觉(建议5岁以后),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孩子可以自主摆放自己的玩具,睡觉自己关灯,早上自己起床,自己穿衣,叠被子等,要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学会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等家务。自理能力对孩子将来的一生影响重大。

  中国的学校有很多知识没有教,很多能力没有培养,我在一篇文章中大概列出了如下几项:

  1、礼仪。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中,各种场合都有各种礼仪,如果不懂,就会闹笑话。礼仪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很重要方面,外国人说中国人素质差,主要是这方面。

  2、为人处世。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学校或者幼儿园是有学习的:幼儿园如何和同伴玩耍、老师会讲;中小学如何与同学相处,老师也会提醒;然而大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没有人教了,全靠自己;走向社会后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异性相处、这些也没有地方学习。如果家长没有教,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3、家务。家务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触,实际上孩子从小就非常喜欢做家务,而中小学整天学习课本知识,也没有教这些很重要的知识。所以,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不爱整洁,床被乱做一团,衣服洗不好;成家后,不善做家务,家里一团糟。

  4、家庭。成家之后,年轻的夫妻过得怎么样呢,有几个幸福家庭?我们会发现,很多夫妻经常吵架,离婚率居高不下,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这些知识学校没有学习。6和9的关系非常简单,是处理夫妻关系的金钥匙,然而,很多人都知道,却很少人会用。

  5、理财。笔者写过一篇文章,主张孩子从小接触钱,培养对钱的概念。如此重要的内容,却总被人反对,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能接触钱。结果孩子长大后,不会理财、不会购物,挥霍浪费,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孩子不接触钱,不懂得劳动才能获得报酬,将来长大后,就有可能啃老,不为社会工作,不爱劳动。

  6、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人格是否完善、意志是否坚强、自信还是自卑、是否自律、能否控制情绪、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对父母孝顺、逆商教育、经济头脑与赚钱意识、创新意识、接受新事物意识、诚信意识、审美意识等。

  7、知识与技术。学校没有教或者很少教的知识有:宗教、政治、经济、文学、法律、医学、体育、舞蹈、电影、摄影、演讲与口才、魔术、象棋、驾车技术、电器修理、水电安装、电脑技术、动物饲养、花卉培养等。

  8、行为与习惯。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这些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有的是好习惯,有的是坏习惯。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好习惯很多,坏习惯也很多。记得有篇文章说,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

  9、健康常识。健康常识包括很多方面,如医学常识、中医药常识、营养常识、锻炼常识、身体调理常识等,很多人不懂健康,把身体交给医生,小病大治,大病乱治,大病久治,所以中国的医院人满为患。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疾病本应该越来越少才对,然而实际情况正相反,因为这些知识学校没有教。

  最近听到一句话,外国的教育是在扬长(发挥长处),中国的教育是在补短(弥补短处)。那么社会需要的是哪个呢?社会需要的是单科人才,即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在某一个领域做好就行。而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的是全科人才,要求你各门功课都要好。这样的话,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培养就是脱节的。

  在崇尚分数的大环境下,分数以外的不能用分数表达的素质与能力就没有立足之地。

  对分数的崇尚,导致学校重视升学率,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一环接一环,全是总分说话,偏科的学生不仅没有接受优等教育的机会,还容易被家庭轻视,被社会冷落。

  就业是摆在大学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比比皆是,针对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是为了两个大问题,毕业生就业与新生招生;家长——一个大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家长付出最多,衣食住行都要管,最终目的是将来有个好工作;学生——面对如此的就业形势,很难有心思做学问了,还没毕业,就忙着找工作了。

  大学本是做学问的地方,搞科研的地方,是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当今却变成了就业培训基地。

  中国古今很多名人,都是“时势造英雄”;很多成大事者都与其用人有关,“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成功的根基。当今却是“学历决定一切”。

  很多有才能的学生,并不是各科成绩都好,尤其是外语。中国当今各领域成功人士中,外语好的只是极少数,不知中国的考研为何要将外语作为门槛?真正外语好的人更适合做翻译工作,而不是学术研究。

  请不要把英语看得那么重要,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汉语才是博大精深的文化。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人大多是出身贫穷的,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财富,不想让后代再吃苦,于是,后代就开始享受了,由此出现了“富二代”的新名词。

  很多农村的孩子仍然是“十年寒窗”苦读书,他们中间不乏学习的佼佼者。高端领域的研究需要天赋,更需要毅力与吃苦耐劳精神,这些出身贫苦的孩子,可能更具备潜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不得不为生计拼搏。

  中庸之道是中国朴素的哲学观。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庸之道的育儿智慧》,文章打比方:做菜放盐,少了淡,多了咸,不多不少才可以吃;煮粥,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就糊了,恰到好处才行;养花,不浇水汗死,水浇多了淹死,不是越多越好。

  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么能否举一反三地运用呢?请问孩子考试的分数是不是越高越好呢?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要不要全力以赴呢?要不要上最好的中学或者大学呢?

  文章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家长有一个平和心态,孩子不会让你失望,家长对孩子有过高要求,或者过严要求,孩子往往不会让你满意。

  文章最后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将来是否有大的出息,与现在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与上什么学校关系也不大,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都是课本之外的东西。

  小学六年是长跑还是短跑?初中三年是长跑还是短跑?如果这样比喻,答案肯定是长跑。既然是长跑,刚开始就没有必要太快。

  小学6年最后一次考试才算数,前面考高分的意义就不大?初中三年也是最后的考试才有意义,刚开始如果抓得太紧,孩子疲于奔命,疲惫不堪,就没有了后劲。

  如果说十年寒窗就是为了高考,那么前面的分数意义都不大,上什么学校也不重要,前面抓得越紧,后面的后劲越小。

  孩子将来的发展无非有两个大方向:学历道路和自主择业(创业)。如果走学历的道路,要考研进而考博的。在考研面前,所有的本科文凭几乎都是一样的,那么对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成绩又有什么可以计较的呢?

  我们知道,小学时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低年级。低年级一般指一至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服从意识比较强,养成好的习惯比较容易。正确的学习习惯不是为了当下考高分,而是为了以后考高分。

  具体来说,孩子从小要作息有规律,不睡懒觉,学习有计划,积极主动,即便当下成绩稍差些,后面也会赶上来。

  高年级一般指的四至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懂事了,自我意识增强,不喜欢被束缚。这个时候家长要给孩子自主,多沟通,平等交流,不能强迫,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好习惯有了,好状态有了,成绩自然不会差。

  家长错误的做法是,低年级要成绩,高年级也要成绩!其结果是,成绩很难让你满意。

  所以,家长从习惯着手,调整状态,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成绩可能提高;家长只关注成绩,未必有效果。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要求很高的活动,父母要学习,要研究儿童心理学,要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发育规律,跟上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其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父母如果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有很好的亲子关系,反之,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孩子的不良习惯好比雨季的洪水,要治理洪水只能采取疏导的方法,堵是不可能堵住的;

  ——孩子不听话,可以理解为家长能量(知识、能力、素质、修养)不够,不能驾驭孩子。

  ——真正的人才是社会培养的,而不是学校,真正的英雄是时代造就的,也不是学校。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22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jy898教育网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说明!